
在全球音频产业加速步入“无线时代”的大趋势之下,传统音频产品在失去了有线传输独厚的优势后,如何保证无线音频设备的音质表现,成为了当今音频厂商们的一项新挑战。
与此同时,成立于 2002 年的 Sonos 称得上是最早一批专注于打造高音质无线音频产品的厂商,也正是因为成立之处便确立系统级的无线音响方向,反而使其在无线音频时代赢在了起跑线。历经了 20 年的高速发展,Sonos 在近期发布了最新的家庭影院级阵容新品 —— Sub mini。
低调&精致并存,迎合百搭的家居风格
好看,就是 Sonos Sub Mini 给我的第一印象。确实,这款白色版的 Sub Mini 延续了 Sonos 一贯的精致极简设计风格,配合细腻平滑的磨砂质感,构成了整个产品足够极简大气的质感。不仅如此,独特的圆柱形设计令这款产品与大部分用户的房间更能融为一体。另外,其实除了我手上这台白色款的 Sub Mini ,Sonos 也为该产品提供了同样百搭的黑色款供消费者选择。
对于体积,Sub Mini 已经属于 Sonos Sub 系列产品中最小巧的一款,其直径 230 毫米,高度 305 毫米,重量为 6.35 千克,在同级别产品中确实已经称得上“紧凑“。当然,它的设计初衷也并不是一款便携式产品,其更多是为了迎合现代寸土寸金的城市中,那些可以在中小型房间也追求澎湃低频的用户群体。
考虑到它是一款非内置电池的低音炮,因此它需要依赖有线供电才能实现正常工作。当然,方法总比困难多,对于有露营或户外活动需求的用户,也能通过外接户外电源的方式实现正常供电。另外,通过底部的接口,可以发现 Sonos Sub Mini 除了提供电源接口以外,它还提供了 10/100 自适应以太网口,满足了除 5GHz Wi-Fi 无线连接以外的额外物理联网渠道。
不难发现,Sonos Sub Mini 把极简设计风格贯彻到了全身,整个机身仅提供了一个实体按键,辅以一个状态指示灯,以便于观察机器的连接状态。事实上,大部分操作仅需要通过 Sonos(S2)APP 进行操作,日常基本不需要专门走到 Sub Mini 身上进行任何设置,毕竟它的实际作用也相对单一,就是给用户提供更澎湃的低频听感。
对于连接方式,作为 Wi-Fi 流式的忠实拥趸,Sonos 一直青睐于使用 Wi-Fi 作为流媒体的主要传输通道,从而打破传统蓝牙音箱在连接范围以及带宽的双限制。因此,在连接方式方面,Sub Mini 首次连接需要强制在设备上安装 Sonos APP,然后根据提示使用手机 NFC 标签与设备进行连接,再通过相关设备自身拥有的独立 Wi-Fi 连接能力,实现对 Sonos 设备的灵活操控。
个头虽小,但很高能
考虑到 Sub Mini 针对屋内占用面积的而量身打造,那么应该很多人会好奇,对于低音炮箱体的体积与实际低频量感密不可分的产品,它的小体积是否会影响低频量感方面的实际表现。
在分享这款产品的实际表现之前,先了解一下它的硬件堆砌,这是一款搭载双定制 6 英寸低音单元的低音炮,透过呈圆柱形机身的中间镂空处,可以发现两个 6 英寸低音单元呈相对而立的布局,这样的对称布局可消弭箱体振动而产生的异响或杂音,进一步减少了声音的失真率。如果要用一种形象化的方式来形容上述特性,那么相信很多人曾经在一些老式的低音炮上感受过低频力度过大,而低音单元下沉不足时所出现的“嗡嗡声”,这种情况在 Sub Mini 身上就不复存在了。
不仅如此,为了可以发挥出这套双定制 6 英寸低音单元的实力,Sonos 还为这款产品搭载了两个 D 类数字放大器,再通过自身的调校算法,从而打造出 Sonos 阵容产品中那份独特的声学结构。
从上面的硬件参数可以发现,Sub Mini 就是为了营造澎湃的低频而生,它不具备全频段的发声能力,因此它不能独立作为一款音箱使用,它需要与其它的 Sonos 音响组件(可运行 S2 软件)进行搭配使用,但是 Sub Mini 无法与不带放大功能的产品或便携式产品配对。Sub Mini 支持的设备清单如下:
对于手持 iOS 设备的用户,还可以通过 Sonos 旗下的 Trueplay 专利技术,让 Sub Mini 所处的房间量身调整其声学特性,精细调校设备附近可能存在的声音反射问题,避免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低频刺耳、模糊或扁平等负面影响。美中不足的是,Trueplay 需要依赖 iOS 的硬件支持,非 iOS 设备无法享用该功能,这对于 Android 用户群体就略显遗憾了。
通过使用 Beam 2 与 Sub Mini 的搭配组合,我发现得益于低频量感上的提高,在欣赏《碟中谍 6:全面瓦解》电影时,在直升机片段中可以感受到 Sub Mini 充分利用了低频量感上的优势,让直升机的旋翼、发动机声音迸发出足够一定的还原感,较大程度地提高用户在观看电影时的沉浸体验。不夸张地说,对于一些紧张刺激的电影画面,其氛围感较大程度是靠低音炮来完成的。
当然,在欣赏《小森林》、《海街日记》这类画面相对平淡的电影时,Sub Mini 的存在感会比较低,因为这类电影对于低频的介入会显得少一些,使低音炮这类设备的参与度会变得少一些,Sub Mini 在这类内容的表现力方面不如《碟中谍 6:全面瓦解》这类爆米花爽片来得显著。
除了影像流媒体方面的内容呈现,在欣赏音乐时,有了低频单元的加持,Beam 2 与 Sub Mini 组合在收听一些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如维瓦尔第《四季》等经典古典歌曲时,也可以带来足够细腻的低频表现,配合 Beam 2 自身拥有的 5 扬声器 + 杜比全景声音效,以提升用户“更上一层楼”的听感体验。
在我看来,受限于 Beam 2 的体积限制,其实它在中高频的表现上不如 Sub Mini 的低频亮眼,整体带来的三频表现力稍微有点不够均衡的感觉,这也是大部分回音壁难以逃避的问题。话虽如此,可是该组合的表现力还是可以轻松完胜市面上绝大部分电视自带的外放,这是毋容置疑的。
不过,想要拥有这么一套组合 Sonos 影像系统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因为 Beam 2 的国行定价为 4499 元,而 Sub Mini 则需要 4299 元,整套组合下来需要花费 8798 元,其定价注定它难以融入大众消费群体的视线。
总结
体验下来,发现使用“术业有专攻”形容 Sub Mini 就形容不过了。确实如此, 拥有了 Sub Mini 的加持之下,可以从根本拔高了 Beam Gen2 在低频量感和低频下潜深度,通过饱满且富有弹性的低频表现,较大程度地提升了用户在影音体验上的沉浸听感,这是常规回音壁产品所无法媲美的物理限制,也贴合了 Sonos “让所有人拥有更好的聆听体验”宗旨。
因此,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位 Sonos 用户,又迫切需要一款低音炮提升整体的影音氛围感,那么精致小巧的 Sonos Sub Mini,不仅满足了用户对于有限空间的充分利用,在购买门槛上也比以往更低的 Sub Mini(4299 元),不失为一个理想新选择。毕竟.....一旦入了 Sonos 的门,用户也没有其它第三方替代品可以踏入 Sonos 影音系统的扩充阵容,Sonos 影音系统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充足的预算才能让你畅享该系统的真正魅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Dan Porter 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0)
暂时没有评论